10月28日晚上,为了使大一新生们在到达三秦大地后可以更好地了解秦腔文化,在彭康书院老师的组织下,书院的大一新生有机会相聚在东20-121多禾报告厅一起共同学习秦腔文化,并进行小组展示。在分享会之前,各小组不仅上网调查,还去图书馆借阅了相关书籍进行阅读,并且集中观看了一部经典秦腔作品《五典坡》。
在学习分享会上,储能91班的卢雨腾同学对他所理解的秦腔,以及他看完《五典坡》之后的感受做了详细的描绘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这次分享会让他们对秦腔有了新的认识,对这一传统文化也产生了热爱。
分享会结束之后,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对《五典坡》以及这次分享会的看法。
日英01班的周俊言同学说,《五典坡》给他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感,那一幅幅画面至今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。晚霞烧红的黄昏间,古寺庙颤巍巍地蜷缩着,仿佛只要一动,他脚下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便会支离破碎。刺耳的南风游荡于山崖上酸枣树间,寻找机会要剥去这里的一切生命。但是,当夜色笼罩,突然几声锣响,整个夜晚开始燥热起来。无数火光向古寺庙聚集,吹、拉、弹、奏、翻、打、念、唱,古寺庙一下子沸腾起来,其中多出些高个浓眉、眼距略宽的人儿来,他们四肢粗短,手和脚一样粗大,下身短于上身,映照在火焰的黄光里,活脱脱就是秦始皇兵马俑。可他们提袍甩袖、吹胡瞪眼,又俨然是鲜活的人。月亮也不再羞答答地躲着,迸溅出的月光掉入古寺庙,砸到人们身上,他们就唱、他们就跳、他们就敲、他们就哭,男人、女人、老人、小孩,高兴的人们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似的,弯腰踢腿,鼓嗓大喊……你问我这是什么,这就是秦腔!
建筑001班的吴俞颉同学说,不同于黄梅的明快流畅、越剧的唯美典雅,秦腔自落地以来,便压根与灵秀温婉二词沾不上边。它语调多用去声,一律咬字沉重,对话无不像吵架一般。但是,这唱词这曲调却没在这秦地上沉沦,只是在这里山崖间反复激荡。其实,正如江南忘不了才子佳人的美谈,一扶黄褐的平原也忘不了粗笨却酣畅的秦腔。八百里秦川大地,幅员虽广,却是漫无边际的黄土,但是,这里也有不屈服的生命,无论是那冲天而起的白杨、紫槐,还是避身于窑洞的农民,他们的躯干都粗壮如桶,布满老茧的皮肤黝黑粗糙,褶皱横生,在黄土里的摸爬滚打消磨掉了他们的灵秀之气,但同时又雕刻出了他们雄壮的肌骨。
秦腔之美,见于风骨,而其风骨又源于农民,尤其是这褶皱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。他们生在黄土炕上,死在黄土堆下,秦腔是他们苦难中唯一的出口,在农田里累的筋疲力尽的时候,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,大吼大叫着,要把整个身心都粉碎在天空,愁苦也一并消失了。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,唯有这秦腔,抒发着劳作人民的喜怒哀乐,所以要知秦腔之美,便不可不知其风骨。
秦腔之美,也会停留在彭康书院新生们的脑海中。这次活动也充分使同学们走进并熟悉了秦腔文化,体悟到了秦腔的魅力。